在阜阳,一股“文化纳凉热”让市图书馆、市博物馆等成为这个夏天里的火热打卡地。连日来,记者走访发现,市民在文化场馆既能享受清凉,又能学习文化知识、增长见闻,惬意与收获兼得。
近日,市民王子彤坐在市图书馆靠窗的位置,摊开了复习资料。“现在,图书馆开馆时间提前了,环境好又凉快,学习效率比在家高多了。”她的感受,源于市图书馆对“清凉服务”的升级。暑期,为满足市民阅读需求,该馆把开馆时间从原来的9时提前到8时20分。
一走进市图书馆,柔和的灯光、整齐的桌椅、流动的凉风,让人瞬间将室外的燥热抛之脑后;母婴室、饮水区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,让人感觉在此阅读很是安心。市图书馆还开展了青少年公益培训课等60多场阅读推广活动,场场预约火爆。“7月1日以来,日均接待读者6000多人次,周末近9000人次,共借出39207本书。”市图书馆宣传辅导部主任王小倩说。
市博物馆也有让市民“待得住”的秘诀。展厅内清凉舒适,志愿者们穿梭其间随时答疑。“既能避暑,又能学历史知识,比在家吹空调有意义多了。”来参观的市民王京鑫说,馆内展出的文物蕴含着阜阳的地方特色文化,透过它们能更好地了解家乡。
同样,市博物馆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暑期活动。画草帽、暑期蹲蹲乐体验现场,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;“神奇宝贝贝壳展”前,家长给孩子讲着海洋生物的故事;XR技术让千年文物“动”了起来,市民戚永勤对着屏幕里的虚拟青铜器惊叹:“新技术让文物‘活’了,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。”
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,暑期阜阳市博物馆参观人流量明显增长,特别是周末入馆人数更多。“我们利用XR技术,让文物‘动’起来,使参观者可以沉浸式体验。同时,我们推出丰富的文创产品和10余场公益课堂,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并爱上博物馆。”市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高影说。
此外,阜阳市科技馆也推出系列主题活动,吸引学生群体前去体验,在纳凉的同时参加科学实验、学习科学知识。阜阳少年宫课程丰富多样,阜阳大剧院节目精彩纷呈……各类文化场馆成为市民纳凉消暑、学习的好去处。(记者 郑阳 陈都 武梓钰 汪乐意 任秉文 文/摄)
记者手记
清凉之外更有“养分”
高温天,为啥大家愿意为这些场馆“早起赶场”?
其实,阜阳人爱往文化场馆跑,不只是为了躲高温。
市图书馆里,有人在备考资料里寻找未来的方向,有人在文学名著中治愈焦虑;市博物馆展厅中,孩子们盯着文物想象古人的生活,老人对着家乡出土的瓷器念叨:“这才是咱的根。”
在这里,清凉是“入场券”,知识与文化才是大家真正想要的“精神冰淇淋”。
这些文化场馆正用独特的“清凉吸引力”,把“纳凉”变成“充电”。当高温被隔绝在窗外,当目光落在书页或文物上,这个夏天,阜阳人找到了另一种“City”的打开方式——让身体走进清凉,让心灵浸入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