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时节,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沙墩村,荷田如碧毯般铺展。风过时,绿浪翻涌,荷香漫过白墙黛瓦。百年青石砖房下,71岁老人张发枝的扫帚划出优美的弧线,这个寻常的打扫动作,现已成为村里编排舞蹈的经典动作。
在沙墩村的幸福院里,像张发枝老人这样将生活艺术化的老人还有十多位——有人把孙女的画编织出来打扮“荷影墙”和围栏,有人用智能手机给远方的儿女直播做糯米粑粑的过程。
“以前老人总说生活没意思,现在村里笑声多了。”2023年,返乡的秦美林成为村里的“共享女儿”,在为高龄、留守老人提供探访关爱、定期照料等服务的同时,带动老人参加广场舞、手工制作等村里组织的活动,“这种变化让我觉得,我们织起的是一张能兜住整个村子幸福的网。”
在沙墩村这个2000多人的村落里,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483人。“我们发动相对健康的老人、留守妇女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,既帮助他们互相陪伴、减少情感隔离,又增强集体记忆和他们的自我价值感,还建立起可持续的互助模式。”湾沚区星河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负责人董慧琴告诉记者,2023年以来,他们依托沙墩村文明实践站打造“家与乡”基层治理公益项目,探索“家庭教育—社区参与—文化认同—制度建设”的治理新模式,激活村民参与意识,推动文明实践融入日常。
如今,村民们正通过“家书计划”重新发现自己的故事:泛黄的照片被扫描成人生记忆,口述史变成家书中的文字,连最沉默的大爷,也在志愿者的倾听下打开了话匣子……这些温暖的碎片正通过“家与乡”项目编织成网。
两年来,村里“共享女儿”的队伍不断壮大,从最初的5人扩展到现在有12名骨干志愿者。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也在她们的帮助下,尝试走出来、融入集体。“我们不是建造养老院,而是唤醒记忆的种子。我们已服务老人200余人次。”董慧琴说。
“村民们渐渐从‘旁观者’变为参与者。”陶辛镇创建办副主任盛慧琴介绍,村里还设立“乐龄议事厅”,聚焦日常议题、开展协商议事,推动修订村规民约、完成4项环境改造。(范克龙 阮孟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