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金寨县槐树湾乡的田埂地头,58岁的中共党员陈仁开,用三十余载的光阴,在这片土地上诠释着一名党员对农业的信念、对乡亲的承诺、对乡土的坚守。他不仅自己成为了农技“土专家”,更带动了一批又一批人投身农业,让先进技术走出农场,惠及更多百姓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。
在泥土里扎根,于求知中前行
1989年,陈仁开自费前往安徽农学院学习果树种植,这背后是他改变家乡农业落后面貌的坚定信念。他深知,只有掌握科学技术,才能让土地焕发新生。如今,他家书房里那些关于农业技术的书籍和杂志,见证着他多年来对农业知识的渴求与钻研。正是这份“让土地生金”的信念,支撑着他在农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,从最初的果树种植到如今的蚕桑养殖,每一次转型都是对信念的坚守。他常说:“作为党员,就要有敢闯敢试的劲头,把知识用到田地里,才不算白学。”
把技术送出去,让乡亲富起来
“群众有技术问题找到我,我一定帮忙解决。”这是陈仁开对乡亲们的承诺,更是他多年来的行动指南。2018年,他成为乡生态种植服务队队员,义务为大家提供技术服务,服务队解散后,这份承诺依旧未变。他领建农业产业发展微信群,推送种养技术,解答技术难题,无论是果树种植还是蚕桑养殖方面的问题,他都耐心回应。村民李大姐养蚕遇难题,他及时出手相助;王大哥家庄稼遭病害,他冒雨前往解决。他用实际行动履行着承诺,让乡亲们在发展农业的道路上有了依靠。而这份承诺,也让他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特色种植和蚕桑养殖,让大家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。
以初心育人才,用实干促振兴
三十多年来,陈仁开坚守在农业一线,从创立金寨县双新家庭农场,到成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,再到担任农场非公党支部书记,他始终坚守着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初心。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,当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技“土专家”,他们在各自的田间地头运用所学技术,推动着农业发展。这些“土专家”们不仅在本地发光发热,还把从陈仁开那里学到的技术“走出去”,传到了邻近乡镇,让更多人受益。陈仁开常对他们说:“技术是死的,人是活的,要把技术用活,让更多地方的土地都能产出好东西。”
如今,陈仁开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和蚕室里,他的信念、承诺与坚守,如同种子一般,在槐树湾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。他带出的大批“土专家”正带着技术“走出去”,让农业的希望之花绽放在更广阔的天地。(朱保璐)